高温的工艺,目前在普洱茶行业里闻风丧胆。如果说在2008年前是有些茶厂出于不懂而制造出所谓烘青普洱茶,那么在2008年后,这样的制造就是不可谅解了。经过了2007年血淋淋的普及教程,

高温的工艺,目前在普洱茶行业里闻风丧胆。如果说在2008年前是有些茶厂出于不懂而制造出所谓烘青普洱茶,那么在2008年后,这样的制造就是不可谅解了。

经过了2007年血淋淋的普及教程,现在对普洱茶的认识已经比07年前深入很多,许多花费者对于普洱茶的认识甚至超过了行业内卖茶很多年的人。

2008年,涌现了两个偏向:用料精致化;制造工艺得到了全面看重。

一、用料精致化。是业内经过反思,得出了不是所有的原料压抑成的普洱茶都是好普洱,选择高海拔茶区或者乔木茶青会得到较好的普洱茶;

二、从鲜叶到成品这个进程,工艺的合理性得到了反思,晒青这个环节得到了强烈认同。

正是因为这两点转变,导致了2008年以来的普洱茶成品产生了重大变更。这就是,新茶的苦涩度降低了,现喝好喝了。

这会不会导致未来的寄存不那么可靠?然后,就有一个说法出炉了:不苦不涩不是茶。这些所谓新概念茶,寄存必定成问题。

这种说法引诱了一些花费者,也引诱了一些茶商,去寻求茶的苦涩化。这使得最近几年,苦茶的价钱激烈上升。

因为某些花费者受这个观念影响,寻求苦涩度,或者把苦涩度高当做霸气,当做厚度,自然就有人去做符合花费者逻辑的事。有市场,能赚钱,当然就会有相应的产品。

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?我们市场角度来说:

2008年以前的市场上,其实早就有苦涩度不那么高的茶青。比如许多台湾茶人以及民间小字号制造的普洱茶。采取了优质普洱茶青,在小众人群里,有着极高的威信。但因为知识流传的原因,不为大众所熟知。而传统大厂大范围制造的茶,无疑占领了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。采取纯洁乔木原料制造的普洱茶,基本就不是主流。一般花费者也无从懂得这类茶,大厂茶就是身边唯一可能买到的茶。苦涩度较高,就是根本概念了。

在以前的大滇说茶里我说过,随着海拔的上升,茶的特征似乎会有变更。高海拔地域的茶,苦化甘的速度会快。而优质的乔木茶青,口感方面不那么刺激,苦涩度相对较低。这就是原料不同引发的风波。

大范围制茶用的茶青跟小范围制茶用料不同。本身就不站在同一基准下,把苦涩度下降懂得为绿茶化,是完整的无知。

绿茶化是会导致苦涩度下降,但不是所有苦涩度较低的都是绿茶。烘青绿茶跟晒青乔木茶,跟晒青台地茶比,前二者的苦涩度通常低于后者。把前两者当做同一类,自然不可谅解。

仍然耐烦地比拟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杀青

锅炒杀青是目前高级普洱茶的重要方法。甚至绝对一点说,这些年,我没有看见乔木茶青是用杀青机制造的。而制造烘青绿茶滇绿,我根本没有看见用铁锅炒茶的。